自从美国单方面挑起中美关税战以来易倍策略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连锁反应。国家一边顶住加征关税的压力,一边把关键进口“换路重排”。
这些调整说起来复杂,其实落到实处就是两件事,摆脱单一依赖,把脆弱环节补齐。我们可以发现,国家如今对美能源的采购明显降档,甚至个别品类一度出现接近归零、阶段性停摆的节奏。根据观察者网的最新报道,今年7月,包括煤炭在内的各类能源进口总量不足一吨,已经近乎清零。
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动供应链?
众所周知,美国一直把中国当做最大的竞争对手,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,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。而我们在一些能源以及农产品方面,一直主要是从美国进口。
如今,随着关税战的升级,我们开始意识到,在关乎民生和工业的领域,如果长期依赖单一供给,一旦对方“卡口”,风险太大。
而关税战正好提供了“倒逼窗口”,中国趁机把进口渠道重新梳理了一遍。像石油、天然气、煤炭、大豆这些关键商品,不再只从一个地方进货。
换言之就是海运与管道并行,用长期合同锁定基本供应易倍策略,用临时现货保证灵活调节。我们可以看到,如今来自俄罗斯、中东、南美等方向的货源权重被上提。这样的好处就是:对内,可以稳住物价和供应;对外部来说,也让中国有了更多谈判底气,不至于被一家供应商牵着走。
而另一边,中国的调整无疑是让美国十分难受。能源和农产品的出口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的物价、就业、甚至还会直接影响到政党的选票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特朗普为了增加中国对美的贸易往来,除了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发文希望中国加大美国大豆订购量,还采用了一冷一热的“组合拳”。
根据联合早报的消息,特朗普最近突然加码报复,公开宣称,中国必须向美国提供稀土磁铁,否则将征收200%的关税。而与此同时,他又宣称将允许约60万名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高校学习。
特朗普的态度看似矛盾:既有“希望中国多买点”的喊话,也有“要把某些中国商品税率拉高”的威胁,甚至还夹杂着“欢迎更多中国学生赴美”的善意表态。其实这并不是矛盾,而是算盘:想用呼吁拉一把,用关税逼一把,再用姿态安抚一把,看看中国会不会就范。
具体来看,稀土磁体是电机、新能源、航天等产业的关键材料,链条长、门槛高,随口加税并不能替代产能与工艺,反倒会把下游企业的成本与交期一起推高。
至于农产品,他又希望中国多买大豆,想把失去的份额拉回来。问题在于,供应链一旦实现多元,回流不可能靠一句话完成。至于留学口径的“放风”,表面是善意,但是落到中美经贸议题里,这仍然更像是一个谈判筹码,而且可变也不稳。
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清晰:该买的照买,但不再“只买一家”。该谈的能谈,但不接受“把贸易、人文、科技一锅端”的捆绑打法。对美能源采购阶段性走弱,并不等于整体需求减少,而是换了路径、换了结构。如今订单分散到更多长期伙伴,潜在的风险就被切碎了。当运输、结算、保险都建立起备用选项,我们的被动就会变的更少。
说到底,中美已经在关税与反关税里走过一轮,代价各自心里也都有数。中国这次做的是“静水深流”的工程活,也就是把不确定性留给市场最能承受的部分,把确定性留给民生和产业链。美国如果还想用“加码报复+口头善意”的老路来撬动中国让步,恐怕收效有限。
信源参考:
观察者网2025-08-26 11:23——《数据显示:中国今年7月从美国进口的各类能源总量不足1吨,为五年多以来新低》
中国新闻网2025-08-27 15:32——《特朗普表示将允许约60万名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 中方回应》易倍策略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